北京大学诞生之年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
继颁布《明定国是诏》筹建京师大学堂之后,1898年7月20日,光绪皇帝进一步批准将地安门内马神庙地方大片空闲府第划作大学堂用地,显示了朝廷对大学堂的高度重视。
但人们普遍认为,这次京师大学堂的建立,跟弘扬学术与创新文化关系不大,无论是改良派还是保守派,都把京师大学堂当作手中的一个筹码,很少有人把它当做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京师大学堂后来改名北京大学,从一开始建立的时候起就和权力如影随形,它被视为权利传统的一部分,而有着极其特殊的宿命。
这块校址面积广大,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寺院,高耸的围墙将内外隔开,既离紫禁城仅几步之遥,又层层叠叠十分封闭,早期国外对京师大学堂的介绍,常把它称为“皇家大学”。
1897年底,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青岛从此沦入德国之手。
《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半年,即1898年8月20日,清德两国又陆续签订了《租地合同》《潮平合同》《边界合同》等条约,使殖民地区域自整个胶州湾向外扩充了许多,东边延伸到女姑口,西边延伸道薛家岛等地。
这个与香港租给英国99年极为类似的青岛,一夕之间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惟一基地,德国人锐意经营,企图与香港,甚至上海相抗衡,修建大港码头和胶济铁路,并将殖民地分青岛、李村两大区,青岛区只限欧洲人居住。
许多马路都是德国名字,今日的太平路原为威廉街,广西路原为亨利亲王街,曲阜路原为柏林街,河南路原为汉堡街。
与此同时,青岛的经济收入,自1898年的3万多马克,成长为1913年的720万马克,15年成长了240倍。
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对黄遵宪非常赏识,于1898年8月11日任命为日本公使,并催促立即来京,但就是这道任命使得这位被日本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从此被逐出政治舞台,甚至差点送命。
黄遵宪是清末外交官,先后在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地任职,当时正值身患疟疾,人在上海养病未能成行,直到最终慈禧太后断然叫停维新运动时,黄遵宪还没到北京。
但他还是被参奏“奸恶与谭嗣同辈等”遭到收押,后来在英国和日本的于预下,才允许回乡不再复出。
说一个黄遵宪的故事。担任驻美国总领事时,许多侨民因为“不卫生”被捕入狱,黄遵宪亲自探望,并叫随从丈量监牢面积,回头责问美国人:这里人多地窄,空气污浊,难道卫生条件要比他们原来的住处好吗?
据理力争后,这些华侨被全部释放。
1898年西方裸体自行车游行
最早的裸体自行车游行的记录
1898年四川的石头城堡
1898年四川的住民
1898年四川的庙宇
1898年四川的官差
1898年昆明圆通胜境坊前的贫民
1898年四川的船
1898年四川山城的街道
1898年四川的旅店
1898年四川的桥梁
1898年四川嘉陵府西门即今重庆西门
1898年四川牌坊
1898年四川居民全家福
1898年四川境内的宗教民俗舞蹈
1898年重庆城墙与城楼
1898年四川万县的桥梁
1898年四川街道的小朋友
(*)参考价格只是近期海内外知名的目录价不是正式售价
实际价格因行情波动与邮票品相而有变化
可点击邮票查看详情并联系客服洽购
发行日期:d[日期确定] m[月份确定] y[年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