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切換  > >  [简体]  [繁体]

中俄兩國趣談:戳記變國禮


    2024年,俄羅斯總統普亭表示計畫5月訪問中國,將要送一本俄羅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寫長篇革命小說「怎麼辦?」給習近平。



    這本老書的特色在於蓋有1953年6月15日圖書館的入館印章,恰逢習近平的生日。

    ( *此為郵寶寶收藏品與上述圖書館戳記無關 )


     更美珍藏探秘         生日郵票 DIY 







  • 1966


      ^   58 年前 正在好奇觀望的女邮递员
      <   1966年06月02日使用于哈尔滨的中国纪特票 ~ 点图放大
    就在这一天   >   《人民日报》全文发表聂元梓等7人于5月25日在北京大学贴出的大字报,同时发表社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   菲律宾、马来西亚国交正常化。   美国无人飞船“观察者-1号”在月球登陆,并发送回了大量月球表面照片,把月球表面的细部拍得清清楚楚。     v   當時新聞焦點

    【中央改组】  [1966年6月3日]
    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中共北京市委,新市委由李雪峰兼任第一书记,吴德任第二书记。

    【八条规定】  [1966年6月3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作出“八条规定”,口头传达下去。这时毛泽东在杭州,对于刘少奇给他的请示汇报,没有明确回复。

    【文化大革命】  [1966年6月4日]
    刘少奇和邓小平乘专机到杭州向毛主席汇报情况,并请毛泽东回京主持有关工作,毛泽东委托刘少奇相机处理运动的问题。刘邓派到基层的工作组站在党委一边,把起来造反的造反派镇压下去,结果引起很多群众的不满,激起很多矛盾。仅在首都24所高等院校统计,工作组把10211名学生打成“右派”,把2591名教师打成“反革命”(《天翻地覆慨而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事记》)。

    【文化大革命】  [1966年6月4日]
    《人民日报》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改组北京市委的决定。同时发表北京新市委决定,改组北京大学党委,派工作组领导“文化大革命”。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各地青年学生首先响应号召,起来“造修正主义的反”,发生了许多混乱现象。

    【游行遭击】  [1966年6月6日]
    梅雷迪斯在人权游行中遭枪击。

    【月球表面照片】  [1966年6月6日]
    无人宇宙飞船拍下月球表面照片。


    (当时常用的邮票)

    【文革非常局势】  [1966年6月1日]
    《人民日报》有社论号召要把所有的资产阶级权威、学者等打倒。此后局势迅速发展,全国大中学校学生纷纷起来造反,反对学校党委或支部的领导。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的校长被公开批判。当时毛泽东已经退居二线,由刘少奇领导中央一线工作。在这种非常局势之下,刘少奇在六月初主持的中央会议,决定向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领导文化大革命,试图减缓基层被挑动起来的革命情绪。

    【横扫牛鬼蛇神】  [1966年6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年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文革高潮】  [1966年6月1日]
    《人民日报》社论一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正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社会主义中国兴起。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斗号召下,亿万工农兵群众,广大革命干部和革命的知识分子,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横扫盘踞在思想文化阵地上的大量牛鬼蛇神。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打碎了多少年来剥削阶极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把所谓资产阶级的“专家”、“学者”、“权威”、“祖师爷”打得落花流水,使他们威风扫地。

    【聂元梓大字报】  [1966年6月1日]
    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毛泽东批准播发了聂元梓大字报。毛泽东对这张大字报写了批语:“此文可以由新华社全文广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十分必要。北京大学这个反动堡垒,从此可以开始打破。”。

    【夺权人民日报】  [1966年5月31日]
    经毛泽东批准,陈伯达率领工作组到人民日报社夺权,“掌握报纸的每天版面,同时指导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的对外新闻”。

    【学生红卫兵】  [1966年5月29日]
    北京清华大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发起组织红卫兵,参加文化大革命,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并带头批斗该校领导人。自此,华夏大地上的师道尊严彻底沦丧。

    更多当年故事   <  

    
      >   溫馨提示 : 繁簡偶爾有誤 此處切換釋疑 [简] [繁]
    Copyright 2010-2024 郵寳寳集郵文創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