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切換  > >  [简体]  [繁体]

中俄兩國趣談:戳記變國禮


    2024年,俄羅斯總統普亭表示計畫5月訪問中國,將要送一本俄羅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寫長篇革命小說「怎麼辦?」給習近平。



    這本老書的特色在於蓋有1953年6月15日圖書館的入館印章,恰逢習近平的生日。

    ( *此為郵寶寶收藏品與上述圖書館戳記無關 )


     更美珍藏探秘         生日郵票 DIY 







  • 1966


      ^   58 年前 台中市的摩托車租車行與偉士牌/本田小狼
      <   1966年08月25日使用于光复的台湾纪念票 ~ 点图放大
    就在这一天   >   台湾行政院通过陈之迈出任驻日大使。   台湾中、美修正双边原子合作协定。     v   當時新聞焦點

    【接见红卫兵】  [1966年8月26日]
    毛泽东在北京先后11次接见红卫兵和大中学校师生,共约1100多万人次。

    【纳米比亚成立】  [1966年8月26日]
    纳米比亚成立。

    【陈梦家逝世】  [1966年9月3日]
    陈梦家因遭残酷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55岁。著有《殷墟卜辞综述》、《尚书通论》、《六国纪年》、《梦家诗集》等。

    【渡边步】  [1966年9月3日]
    渡边步,日本动画导演,代表作《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的恐龙2006》。

    【傅雷夫妇自杀】  [1966年9月3日]
    傅雷因遭残酷迫害而夫妇双双自杀。译巴尔扎克《高老头》等15种,有《傅雷译文集》。

    【文斗不用武斗】  [1966年9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用文斗,不用武斗》。


    (当时常用的邮票)

    【老舍遭受迫害】  [1966年8月24日]
    凌晨,年近古稀遍体鳞伤的老舍先生独自走出了生活了16年的百花小院,来到德胜门外城西北角上的太平湖,在太平湖边坐了整整一天和大半个夜晚,然后步入湖水自尽。没有人知道,在老舍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坐在太平湖边都想了些什么。前一日老舍去北京文联“参加运动”,受到了“造反派”和“红卫兵”的批斗。他们强加罪名在老舍头上,使老舍遭到了人格上的侮辱和肉体上的折磨。如此不堪忍受的侮辱降临到头上,老舍毫不犹豫,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了死亡。终年67岁。有《老舍文集》。老舍原名舒庆春,又名舒舍予,满族,北京人。有《老舍文集》。

    【李达逝世】  [1966年8月24日]
    著名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李达逝世。

    【红卫兵】  [1966年8月23日]
    我们为北京市“红卫兵”小将们的无产阶级革命造反精神欢呼!毛主席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红卫兵”小将们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正在横扫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灰尘。北京解放已经十七年了,可是,在修正主义的前北京市委长期把持、压制下,许多地方的名称、商店的字号,服务行业的不少陈规陋习,仍然散发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广大革命群众,对这些实在不能再容忍了!。

    【红色恐怖时间】  [1966年8月22日]
    毛泽东厌恶当权派利用国家机器大肆逮捕学生,发布了《严禁出动警察镇压革命学生运动》,规定警察不得干涉、镇压“学生革命运动”。在这段后来被称为“红色恐怖”的时间内,据官方统计光在北京就打死1700多人,而全国自杀人数达到20万人。至于整个文革期间死亡的人数可能超过200万到700万人,占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这个数字需要确切的统计资料证实。除了批斗“反动学术权威”外,全国红卫兵还进行了大串联。

    【抄资本家】  [1966年8月22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报道北京红卫兵的“伟大功勋”。次日,全国各大报均以头版头条报导“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首都街道”,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称《好得很!》。于是,史无前例的“破四旧”运动迅速燃遍了全国城乡。破四旧”运动很快蔓延到上海、天津和全国各大城市乃至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市有11.4万多户抄家。按周恩来的说法,上海“抄了十万户资本家。”全国上下总共约有1000多万人家被抄,散存在各地民间的字画、书刊、器皿、饰物、古籍,不知多少在火堆中消失。

    【全国进入混乱】  [1966年8月18日]
    毛泽东、林彪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此后毛泽东又陆陆续续会见了超过1100万红卫兵。从此全国便进入混乱状态。红卫兵四处散发传单、张贴大字报、标语、集会、演说、辩论,冲击寺院、庙宇、教堂,砸毁文物,破坏古迹,焚烧书籍、字画,后来又逐渐开始抄家、攻击老权威、知识分子。一批守旧的老学者、知识份子被殴打、虐待,并受到人格上的侮辱。

    更多当年故事   <  

    
      >   溫馨提示 : 繁簡偶爾有誤 此處切換釋疑 [简] [繁]
    Copyright 2010-2024 郵寳寳集郵文創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