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 ...
绿色和平组织元年
钞票脱钩黄金之年
林彪叛逃坠机之年
中国取代台湾入联元年
中美乒乓外交元年
个人电脑开启之年
“小红书”即《毛主席语录》,6年间(1966-1971)出现在7套邮票中:运动员之后才是红卫兵(文2-第4枚-毛主席和红卫兵在一起),接着是“世界革命人民”(文6),其后是“革命文艺战士”(文5-第1枚-革命文艺队伍)。手摇“小红书”的“工农兵”群像和林彪先后出现在两套非正式发行的“珍邮”中,即“全国山河一片红”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时间为1968年9至11月。
1969年开始,情况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中国人民邮政”不再采用毛泽东的手书体,“手摇小红书”的标志性动作被“手捧红书”所取代(普无号“文革”普票中的工农兵和文18-第1枚-军民团结),从当时的习惯动作分析,手摇的“红书”应为《毛主席语录》,而握护的“红书”一般为《毛泽东选集》,但“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出现的“红书”则模棱两可。
“小红书”最后一次出现在“编12-20-建党五十周年”的三联票中,图中既有“手摇的”,也有“握护的”,设计家显然并没有也无必要去刻意对《语录》还是《选集》做区别。此套邮票发行一个多月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3事件”,“小红书”虽未与林彪一同消逝,但它的地位一落千丈,在邮票上消失已成必然。当时有关文件的要求是:撕去“小红书”中的“前言”与“林彪题词”,书仍可继续使用。1975年8月20日发行的“T8-批林批孔”中的第3枚“连续作战”上有一本小红书,但从书的厚度分析,应为四卷本合印的《毛泽东选集》,此书有一种红塑料皮的版本,又称“一卷本”。
“小红书”在中国邮票上出现的6年,恰恰是林彪身为“第二号人物”的6年,“文革票”的镜子作用显而易见!这是笔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之一。而“纪121”做为体育票的地位远不如它在“文革史”中的地位来得显赫。
新中国邮票中图名最长的邮票,也是出现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50周年,交通部决定在1971年7月1日发行编12-20《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十周年》邮票。这套纪念邮票实际上包括两组,其中第一组六枚是以毛泽东革命活动为主线,重点表现几处革命纪念地;第二组三枚以连票的形式表现全国人民,在“九大”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情景。第二组三枚邮票的图案虽然不同,但图名却是一样的,均为“全国人民高举‘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旗帜,沿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的航向,胜利前进”(见《中国邮票史·第八卷》)。不包括标点符号,图名字数长38字,几乎创出了世界之最。
以上为1950~2013年海内外知名邮票目录的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各家目录: 中国邮政官方目录(人民币)/ 白海峰特别全目录(人民币)/ 美国 Scott 目录(美元)/ 英国 Gibson 目录(英镑)/ 香港杨乃强目录(港币)/ 台湾林文生/叶武鹰目录(台币)/ 澳门陀乾秋目录(澳币)
戳型 大都呈圆形并以线条区隔成数个区域,不同的年代、政权与功能使用不同的戳型,所以一见戳型即可辨别是哪个年代、哪个地区的哪种邮政业务。
地名 主要布置在邮戳的上下两格里,由中文英文与数字组成,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地名,许多名不见经传或已经消失的地名都得以清晰而沧桑的呈现。
日期 通常放在邮戳的中央位置,近代中国政权纷争不断,日期的标示与文字读序千奇百怪,堪称世界邮政之最,而日期背后的故事更显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只要是没有销过邮戳的即使票面污损破旧,我们都称之为新票,只是品相不佳的新票罢了,所以不像书籍或家具论几成新旧,邮票的新与旧全以有无销戳决定。
我想擁有這枚郵票
[文史+珍藏+Web3]
此枚邮票为独一原件收藏品
点此联系客服变身精美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