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切換  > >  [简体]  [繁体]

中俄兩國趣談:戳記變國禮


    2024年,俄羅斯總統普亭表示計畫5月訪問中國,將要送一本俄羅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寫長篇革命小說「怎麼辦?」給習近平。



    這本老書的特色在於蓋有1953年6月15日圖書館的入館印章,恰逢習近平的生日。

    ( *此為郵寶寶收藏品與上述圖書館戳記無關 )


     更美珍藏探秘         生日郵票 DIY 







  • 1934


      ^   90 年前 民国学校常识课本
      <   1934年10月21日使用于汉阳的民国普通票 ~ 点图放大
    就在这一天   >   红军第六军团萧克抵贵州印江牙洞口、石耶司(寻入湘西)。   中日关内外通邮谈判不协(黄郛甚不以中央意见为然)。   李宗仁离粤返桂,防红军西趋。   中央红军在越过于都河后,从龙布起,包括新田、重石、版石、固陂直到韩坊间,展开全线总攻击。粤军余汉谋纵队根据陈济棠的示意,稍事抵抗,即全线撤退,让出中间大道。22日红军渡过信丰河,23日红军进入粤北,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西趋红军第一、第三军团猛攻赣南信丰安远间之新田、古陂、王母渡封锁线,与南路剿匪军余汉谋部李汉魂、叶肇师激战。     v   當時新聞焦點

    【中共中央分局】  [1934年10月22日]
    中央苏区成立中共中央分局,项英任书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任主任。10月22日成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区,项英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贺昌任政治部主任。

    【全线总攻击】  [1934年10月22日]
    中央红军在越过于都河后,从龙布起,包括新田、重石、版石、固陂直到韩坊间,展开全线总攻击。粤军余汉谋纵队根据陈济棠的示意,稍事抵抗,即全线撤退,让出中间大道。22日红军渡过信丰河,23日红军进入粤北,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红军进入粤北】  [1934年10月23日]
    中央红军在越过于都河后,从龙布起,包括新田、重石、版石、固陂直到韩坊间,展开全线总攻击。粤军余汉谋纵队根据陈济棠的示意,稍事抵抗,即全线撤退,让出中间大道。22日红军渡过信丰河,23日红军进入粤北,通过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木黄会师】  [1934年10月23日]
    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三军在贵州东北部的松桃、石梁、印江县木黄会师。26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称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首次张北事件】  [1934年10月27日]
    第一次张北事件。日本天津驻屯军参谋川口清健等8人不遵事先报告中国官厅之约定,径行由张家口前往多伦“旅行”,途经张北南门时,宋哲元部赵登禹第一三二师卫兵要求检查护照,川口等无理拒绝,双方发生争执。日方向宋哲元提出抗议,无理要求宋哲元部退到长城线以西以南,妄图借此划察东为“非武装区”。

    【湘西攻势】  [1934年10月28日]
    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


    (当时常用的邮票)

    【全力阻击红军】  [1934年10月18日]
    蒋介石得知红军主力突围西进,令第二路军薛岳率吴奇伟、周浑元两纵队追击,命陈济棠、何键、白崇禧分别在粤赣、湘南、桂北布防,阻击红军。另以陈诚指挥20多个师共20余万大军包围中央革命根据地,要“掘地三尺,斩草除根”,决不让苏维埃政权“死灰复燃”。

    【踏上长征路途】  [1934年10月18日]
    毛泽东记事:10月18日,傍晚,带领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

    【拉蒙卡哈】  [1934年10月17日]
    桑地牙哥·拉蒙卡哈离世,西班牙神经学家(出生于1852年)。

    【红军渡于都河】  [1934年10月16日]
    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长征开始。

    【红军走瑞金】  [1934年10月15日]
    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秦邦宪(博古),中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洛甫),政府主席毛泽东(时正受留党察看处分),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红军大学校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蔷,政治委员聂荣臻、滕代远等自江西瑞金雩都西南走,谋与贺龙萧克会合。

    【万里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10日]
    两万五千里长征正式开始。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余人,开始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项英、陈毅、邓子恢、张鼎丞率领红军3万余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突围后,留在于都、会昌、瑞金各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

    更多当年故事   <  

    
      >   溫馨提示 : 繁簡偶爾有誤 此處切換釋疑 [简] [繁]
    Copyright 2010-2024 郵寳寳集郵文創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