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切換  > >  [简体]  [繁体]
中俄兩國趣談:戳記變國禮
    2024年,俄羅斯總統普亭表示計畫5月訪問中國,將要送一本俄羅斯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所寫長篇革命小說「怎麼辦?」給習近平。



    這本老書的特色在於蓋有1953年6月15日圖書館的入館印章,恰逢習近平的生日。

    ( *此為郵寶寶收藏品與上述圖書館戳記無關 )


     更美珍藏探秘         生日郵票 DIY 



  • 這一年 ...

    公车上书维新登台之年

    孙中山十次起义开山之年

    台湾割让日本之年

    青天白日旗亮相之年

    中国第一所大学诞生之年

    电影诞生之年


    查看原票 -- 简介与增值 **

      官用代字印章
      第二次官用邮票 [ 2 - 01 ]

      (点击邮票转入详细故事与市场分析)
    • 此票为继第一版之后的第二版,仍然木版,无水印,白土纸,无齿,全张五枚,均有字根,邮票字根系各局用红色戳记手盖于邮票中联,目前发现有21种字根,字的大小不一。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创办近代邮政。在台北设立台湾邮政总局,发行邮票,寄递公务及民间信件。台湾邮政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因清政府将台湾割让日本而终止。

      • 【票种】清朝台湾票
      • 【全名】第二次官用邮票
      • 【发行日期】1888年
      • 【发行数量】0.00(千枚)
      • 【面值】无面值(银元)
      • 【单枚价格】年目录标价:
          新票  ||| 旧票   ()
      • 【增值记录】1990~1999平均每年
          新票 5% ||| 旧票 7%(复利增值)
    • 以上为1950~2013年海内外知名邮票目录的综合分析,包括以下各家目录:  中国邮政官方目录(人民币)/   白海峰特别全目录(人民币)/   美国 Scott 目录(美元)/   英国 Gibson 目录(英镑)/   香港杨乃强目录(港币)/   台湾林文生/叶武鹰目录(台币)/   澳门陀乾秋目录(澳币)



    1895年08月16日台南戳 *
     地名读法 
    上格 -- NA
    下格 -- NA
    中文 -- NA
     时间读法 
    纪年 -- NA
    年份 -- NA
    日期 -- NA
    * 邮戳读法优先核实请联系客服报号 d1168
    ** 点此或上图直通时光博物馆/生日福星/财星

    中华邮戳世界奇观:邮戳上的地名由于政权变化频繁,所以地名表述有右读左读、繁体简体,还有英文法文甚至俄文。邮戳上的纪年更是五花八门,有大清光绪年、干支年、民国年、西元年,甚至日本天皇年等,书写方式则有数字、中文、英文,还有左读右读上下读等区别 ...
    邮戳解剖 -- 无戳或非标或紀念戳

      此件独一无二的藏品为清朝台湾票  第二次官用邮票--单联全戳邮票,邮戳为 无戳或非标或紀念戳    无邮戳或者非标准邮戳 干支戳:光绪二一年六月二六日台湾邮票  * 此戳可能尚待精确解析,可联系优先免费核实,更欢迎邮友先进指正补充 联系我们

       戳面特征
      【 基本布局NA 】
              尺寸 -- NA
              形状 -- NA
              线条 -- NA
              分割 -- NA
       地名读法
      【 台湾府 --  -- 】
              上格 -- NA
              下格 -- NA
              中文 -- NA
       日期读法
      【 光绪廿一年六月廿六日时 】
              纪年 -- NA
              年份 -- NA
              日期 -- NA
              钟点 -- NA
       趣味价值
      【 网络百科试试手气 】

      | 台湾 | 台湾府 | 无戳或非标或紀念戳 | 第二次官用邮票 | 全戳邮票 |


    地图展开 -- 台南地名研究





      邮戳地名台南(相关地名百科...)
      位于台湾台南市
      台南
      ~~ 地 名 变 迁 ~~
    • 台南市 _】在台湾本岛部分,外来之移民最先开始进行垦殖活动的区域便是今日的台南地方。早在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此地便已创设建置起移民永久居住之基础,在此之前则只有零星的靠岸暂住者栖息。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五六三年)时林道干于福建沿海一带为乱,当时有都督俞大猷前往征讨,不久林道干等人便逃亡至澎湖岛附近地区,之后林道干等人又败走进入台湾,并占据台江附近地方(昔日台南海岸之内港),都督俞大猷详加侦察后,认为此水路颇具危险性,遂不敢贸然前进围剿,仅仅于澎湖暂时驻扎偏师,并时而哨于港口之鹿耳门外。但林道干认为此地终非久居之地,遂设法脱离哨船之监视,由一鲲身、二鲲身两小岛之中的间隙遁逃逸出,并退逃至占城一带(即当时交趾支那的广南)。明朝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当时占据澎湖岛的荷兰人与明朝正式签订条约言明放弃澎湖,转而由台江(当时荷兰人称之为’twalvisBeen)进入台湾本岛。
    • 台南市 _】明崇祯三年(公元一六三○年)时,荷兰人又修筑Zeelandia城(当时俗称为【台湾城】)于台江门户的岛屿【一鲲身】(即今日之安平),以做为外海之防备要地。明永历四年(公元一六○五年),荷兰人再修筑Provintia城(当时俗称为【赤崁楼】)于台江溪岸之地区(位于今日台南市内),以其做为处理政务之厅所,而称此地为【Saccam】,此名乃取自原占居此地一带的平埔西拉雅族新港社之社名,其移民则古来即译称为【赤崁】。当时,对岸福建籍移民前来移居台湾者逐渐增多,《台湾府志》(续修)便对当时之情况记载道:【荷兰红毛,筑台湾城(即Zeelandia城)已复筑赤崁楼(即Provintia城)与相望,设市于城外,而漳泉之商贾集焉】。此即为当时之光景,同时亦为今日台南市街之基础。
    • 台南市 _】而府县志又记载当时台南城内外的其他荷兰人之工程遗迹如下:【砖仔杠,在西定坊,红毛时用厚砖和蜃灰砌成,其坚如石……。荷兰井,在镇北坊赤崁楼东北隅,距楼可二十余丈,红毛所凿,砖砌精致……。马兵营井,在宁南坊,红毛时凿,以灌园者……。大井,在西定坊,传系红毛所浚,红毛筑赤崁城,恐有火患,凿此井以制之。乌鬼井,在镇北坊,红毛所凿,水源甚盛,大旱不竭,南北商船悉于此取水,以供日用。荷兰陂,在新丰里,红毛所筑。乌鬼桥,在永康里,红毛时所筑】。
    • 台南市 _】明永历十五年(公元一六六一年)四月,郑成功乘荷兰人不备率领舟师军队由鹿耳门处进入台江地区,并设法完全切断Zeelandia城与Provintia城二城之间的联系往来,与荷兰人进行交战八个月之后,于是年十二月时,终于驱逐荷兰人取而代之;于是郑氏正式改称【Zeelandia】城为【安平镇】、称【Provintia】城为【承天府】,创设施治。以后郑氏又以侍卫二旅之兵戍守承天府以及安平镇两大地区,并将其他镇营之兵卒分驻各地而创立【屯兵制】。明朝末年流寓者沈光文之〈平台湾序〉中对此段历史记载道:【郑成功之攻克台湾也,里有文贤、仁和、永宁、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长治、维新、嘉祥、仁寿、武定、广储、保大、新丰、归仁、长兴、永康、永丰、新化、永定、善化、感化、开化诸里,坊有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又清初台湾府学教授林谦光之《台湾纪略》中亦记载道:【郑经自厦门来嗣位,于是兴市肆、筑庙宇,新街横街皆其首建也】。
    • 台南市 _】明朝永历三十七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清军东征侵台,郑经之子克塽不敌而请求降顺,至此台湾遂又正式归纳于大清版图。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而择定旧承天府为台湾府治,此即为今日台南市(原台湾府城)建置之滥觞。
    • 台南市 _】首先承袭郑时之旧制,设有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且扩大其原有之规模。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年)来台实际察看的郁永河着有《裨海纪游》,曾就当时规模描述道:【街市以一析三,中通车行,傍列市肆,彷佛京师大街,但隘陋耳】。清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四月发生朱一贵之乱,五月初攻破台湾府城,不久之后,全台即随之遭到沦陷。朱一贵之乱平定之后,乃有筑城之议兴起,至清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台湾县知县周钟瑄围修建木栅以为城,周围约有二千六百六十二丈,四个方向共设有七门,倚正东龙山寺者曰【大东门】,又自大东门以北亘右营厅而至东北者曰【小东门】,度正南拱府学文庙前者曰【大南门】,自大东门抱山川坛而亘东南者曰【小南门】,近正北城守营者曰【大北门】,逼西北乌鬼井者曰【小北门】,独缺其正面,之后才又补设一大门曰【大西门】。
    • 台南市 _】清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时,自小西门回至南门之前种植有莿竹,数量约有一万七千九百八十三株,但西方为海面,故不种植莿竹而修造有二座大型炮台,一在小北门口,一在小溪门之外。清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五年)时始断石修筑七门,建楼于其上,护以女墙,又另建窝铺十五座。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七五八年)时木栅缺损毁坏,于是又重新修补之。乾隆二十四年(公元一七五九年)又再于莿竹之外种植绿珊瑚以环护木栅。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补植竹木,修理炮台窝铺等,又建小西门余土埕之西,以为八门。乾隆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乱平定之后,依照旧有基础修筑,再新建大西门台于宫后街内,于是八门皆有楼,而共设置有窝铺多达十六座。清道光初年(公元一八二一年)南北匪徒四起为乱,故大举增筑外郭,即于大东门增筑一东郭门,多植莿竹,又在大东门的左右设永康、仁和二门,于小西门城垣南方设一镇南门,于小北门城垣西方设一城门,以通往来,扼守要隘。清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五月发生大地震,城楼及城垣女墙窝铺等毁损大半,改以砖瓦重新修理,直至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年)时才完全完工;清光绪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时,又以国帑大兴工事整顿修理之。
    • 台南市 _】清光绪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年)以台湾为一省分,新设府州,即设【台湾】、【台北】、【台南】三府及台东直隶州。中路的一府称为【台湾府】(府治位于台中),原【台湾府】改称为【台南府】,其省治仍置于台南,从此时起始有【台南】之名称,直至清光绪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二年),刘铭传才又将巡抚衙门移至台北;如此,台南自荷兰时代起至清末的三百年间,皆持续为全台首府,其城市之规模自是极为宏观壮丽,家屋之稠密程度亦首冠全台,实际上亦为南部台湾之货物集散大市场。
    • 台南市 _】日本政府领台之后,仍然承袭旧制称之为【台南】,公元一九二○年时将【台南厅】改制为【台南州】,之下再设【台南市】,并且使当时之街肆外观面目一新。台湾光复之后,【台南市】亦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正式升格为省辖市。
    • 台南市 _】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为全台首府。1895年日军进驻台湾府,开始其殖民统治,并设置台南县,后改为台南厅。因其地理位置在台湾岛南部而得名。
    • 台南市 _2010】2010年台南市辖6个区。
    • 台南
      ~~ 相 同 地 名 ~~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区 _1949】
      1949年设立台南区,1957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公社 _1967】
      1967年设立台南公社,1983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公社 _1967】
      1967年设立台南公社,1983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2010年并入梁垛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乡 _1983】
      1983年设立台南乡,1994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2010年并入梁垛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乡 _1983】
      1983年设立台南乡,1994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镇 _1994】
      1994年设立台南镇,2010年撤销。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2010年并入梁垛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镇 _1994】
      1994年设立台南镇。台南镇属江苏东台市辖区。1949年设台南区,1957年更名董贤乡,1958年改公社,1967年更名台南公社,1983年置台南乡,1994年撤乡建镇。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镇 _2003】
      2003年,台南镇为江苏盐城东台市所辖镇之一,下辖16个居委会和村委会。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台南镇 _2010】
      2010年台南镇撤销。2010年4月,东台市撤销台南镇、梁垛镇,设立新的梁垛镇,镇政府驻梁垛集镇政府路。

    什么是邮戳?
      简单讲,邮戳是邮政部门加盖在信件上的戳记,表示收件投递等作业的地点与时间。

      其直接的作用是注销邮票不让其重复使用,免得亏空公帑邮递服务成了免费的午餐。





      由于邮政作业的规范可靠性与全国普及性,邮戳上的时间地点变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记录与证据,深受集邮与收藏人士的青睐。

      邮戳至今仍在法律上享有超然的佐证地位,目前的商业快递与国家邮政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使用邮戳,邮戳其实就是政府公权力的象征,非一般商业公司所能比拟。


      邮戳主要以下看三个部分:

       戳型 大都呈圆形并以线条区隔成数个区域,不同的年代、政权与功能使用不同的戳型,所以一见戳型即可辨别是哪个年代、哪个地区的哪种邮政业务。

       地名 主要布置在邮戳的上下两格里,由中文英文与数字组成,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大大小小的地名,许多名不见经传或已经消失的地名都得以清晰而沧桑的呈现。

       日期 通常放在邮戳的中央位置,近代中国政权纷争不断,日期的标示与文字读序千奇百怪,堪称世界邮政之最,而日期背后的故事更显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邮戳设计的本身变化很大,又因各地邮务人员日夜操作疏失难免,所以各种邮戳变异屡见不鲜,如字钉遗漏错置等,加上行政区划变迁频繁导致地名标识千奇百怪,为邮政乃至历史与地方志的考证增添极大乐趣。


    发掘邮戳价值

      一般而言新票比旧票贵,但是旧票比较贵的情形绝非少数!



      只要是没有销过邮戳的即使票面污损破旧,我们都称之为新票,只是品相不佳的新票罢了,所以不像书籍或家具论几成新旧,邮票的新与旧全以有无销戳决定。

      邮票的市场价格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新票比旧票贵,因为干净清爽美观漂亮。但是原则总有例外,而且这种例外还不少,譬如高面值票由于实际使用较少,旧票稀罕价位自然较高,还有发行时间较短或社会动乱或特殊发行条件等因素造成来不及使用或没人使用,自然“一旧难寻”,旧票水涨船高。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新中国初期的1955年,当时为了满足广大集邮需求与出口邮票创汇,曾进行邮票再版。原版发行不多,出了再版票后大家很高兴都收进集邮册里或者到邮政柜台便宜买下盖销票或配套或纪念,而真正拿来实际寄信的却微乎其微,以至于现今实际用过的再版票比起原版票 -- 而且还是新的原版票,常常是贵上好多倍。

      同一种邮票品相不同价格相差很大,有的达到数倍以上!

      邮票进入收藏领域后就是一种艺术品与文物,讲究的就是品相。如果有破损、折角、断齿、褪色、污渍等,都会折损邮票的价格,新票尤其明显,有没有浸过水背胶还在不在、有没有手指触摸留下指纹都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以新中国的一轮猴票为例,专业的网站搜索你会发现,同样是新票从两万多到九千多都有,就是品相不同所致,有时因为猴票上的金粉有点氧化或边角有点短而被砍价个两三千元是常有的事。

      旧票就没有这种讲究,毕竟都是盖过邮戳早已“面目已非”而且都是泡过水洗下来的,所以没有人会计较那么多,但是一些硬伤譬如破折缺弱褪污等还是很有杀伤力的。

      邮票经过使用常常因为呈现历史价值而价格一飞冲天!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邮票与邮政在整个社会里代表着一种流动的血液,每天穿梭于各个地方大大小小的角落里,并且承载着真真实实的社会风貌与生活点滴,所以一个经过邮政处理的实寄封常常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些人的故事,当这些故事的重现变成人们探索的成就感或怀旧的沧桑感时,那“价值”就不是一枚邮票“价格”所谁能代表的。


      所以集邮界最贵的往往不是邮票而是实寄封,这种状况下,封上贴的是啥邮票往往已经不重要,价格多少钱基本忽略不计。与此同时,集邮顶级领域里拿下拍卖价宝座的往往是旧票而不是新票,中国首屈一指的红印花小字当一元,新票八十多枚但实际使用过的旧票存世仅一枚,新票拍卖价格伍佰多万时,旧票依然没人估得出价格来!

      世界排名第一最贵的邮票,英属圭亚那一分票,就是一枚旧票而且还是被裁成六角形的残票!( 上图是当年的邮票下图是近期发行的纪念票 )


      所以邮票的市场价格并不是一本专业目录或股票交易那样简单的买卖标价,那只能是一个方向与起点,真正的成交价格变化很大,尤其当邮票实际使用后,价格更是见仁见智 -- 看审美看情怀、看故事看笑话、看疑惑看真相,各有各的看法与心思;各编各的故事各打各的算盘,全凭自己兴趣偏好与知识眼光。

      这,就是集邮!

      我们会陆续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与心得,欢迎网友们交流咨询,更盼邮友前辈们不吝赐教。

    . . . 进入 时光博物馆 揭开1895年与当日的时代面纱



    此枚邮票为独一原件收藏品
    点此联系客服变身精美礼盒





    除了快乐,生日还可以 慢乐 !                            
                        i Fortune 时光卡片新主张 ~~

      擁有NFT        时光搜索       集邮大全  

    
      >   溫馨提示 : 繁簡偶爾有誤 此處切換釋疑 [简] [繁]
    Copyright 2010-2024 郵寳寳集郵文創 All Right Reserved.